English

反思模式教学

1999-05-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蒋益明 我有话说

语文教学改革二十年来,各种新思维、新教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产生了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教学模式。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自学六步法,欧阳代娜的“预习、质疑、点拔、答疑、综合训练”教学法,宁鸿彬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教学法,……流派纷呈,各具特色,全国不下上百种。这一系列的模式都是富有改革精神的老师们多年教学实践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结晶,在某些地区乃至全国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然而在推广中并不如意,一些教师常常学成“四不象”。

我们广大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语文教师在潜心教改过程中,在提高课堂效率,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也喜欢把自己总结的经验“上升”成教学模式。不信你随手翻翻手头的语文教学杂志,翻翻向基层教师征集论文而出版的“语文教学论文集”,这种“模式”那种“模式”肯定会使你眼花缭乱。笔者曾经也喜欢构建这种“模式”,直到98年第4期的《中学语文教学》杂志还刊发我的所谓《文言文教学“五步法”》。最近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越发觉得自己可笑,觉得我们语文教学改革在误区里越陷越深。我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不需要任何公式化的模式。要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就必须摒弃一切模式!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模式是相对凝固的,而语文教学的情况却是复杂而多变的。教学模式不符合语文教材的编排特点。因为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文体的写法也是千差万别。无法想象把异彩纷呈的课文用同种模式来教学,教学模式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初中生与高中生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重点中学与一般学校的学生学习上有较大差异,同一学校的不同班组之间也存在不同特色。即使同一个班级,在智力条件、心理发展水平、文化基础上也是因人而异。同种模式在这个班适用,到另一个班级并不一定能收到预期效果。如果不考虑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而只千篇一律地用同一种模式来处理教学,那不管这个模式本身如何优秀,也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效果的。因为这种做法的本身就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更主要的,盲目地学习他人的模式,只会扼杀教师的个体特点。教学工作是一种个性化极强的工作,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无法排除个性化的特征,不可能合乎所有教师的“口味”。因此,不管已构建的教学模式如何先进、周全,也不可能为所有教师搬用,沉溺于自己创建的“模式”中又如何呢?教学文言文时,我常常禁锢于自己的“五步教学法”中。然而在不同的班组、不同的情绪中教学,即使是同一篇课文,效果也相差甚远。我甚至怀疑起这种“教学法”的合理性来。

对于模式,我们要采取“拿来主义”,学习其中所蕴含的那些有普遍意义的教学规律,并用这些规律来指导教学,而不是照搬那些模式,然而这样做的教师并不多。那么,为什么许多语文教师不直接占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而是直接地机械地模仿人家的模式呢?窃以为不外乎四种原因。

第一,现行的不少教育教学理论或东拼西凑,或翻译得诘屈聱牙,若故弄玄虚,把一句非常简单的话说得叫人分不清东南西北。这种理论文章常常下笔千言,而实质内容却少之又少,许多语文教师对这种无病呻吟的文章望而生畏,即使读了也是不知所云。一位爱读哲学著作的老师说,现在的论文是“不读还明白,越读越糊涂”,某些作者似乎认为只有读者读不懂,才能显示自己的高深莫测。

第二,我们一些语文教学杂志有不少文章呼吁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然而真正能够指导教师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并能指导教改实践操作的文章却是凤毛麟角。我们常常讲,对学生要“授之以渔”而并非“授之以鱼”,可是我们语文杂志上的许多文章,尤其是谈模式的文章却是进行的“授之以鱼”的做法。使教师能提高自身素质的文章真是太少了!

第三,通俗易懂的语文教育理论书籍印数大抵很少,杯水车薪。“三老”的语文教育思想无疑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指路明灯,他们的文章读起来一点也不困难,没有抽象、高深的理论,更没有构建这样那样的“模式”,读他们的文章就是在聆听智者的教诲。然而这些文章不为书商看好,也不会有人花一个亿去炒作,因而他们的命运常常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笔者手头的《叶圣陶集》印数一般为几千册,其中有几集只印二千册,而《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只印了1660册!这两种文集都是初次印刷,估计出版社也不会像对待畅销书那样一印再印,可是全国有数以百万计的语文教师!全国中语会编的《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语文教育论文选》深受广大语文教师喜爱,开明出版社已重印多次,然而它不过薄薄的200页,平均每位语文教育家才60多页、三五篇文章,远远不能反映“三老”的全部语文教育思想。

第四,当前评判中学优秀教师的最重要标准仍是所教学生的高考成绩,因此教师宁可研究高考试卷,推测高考发展趋势,也不会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提高自身素质上。即使花点时间学模式,也大都抱着立竿见影的想法。

语文教师乐于机械学模式的原因甚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摒弃模式之难。然而,要深化语文教改,真正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摒弃公式化的模式,就必须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用先进的教育理论,用他人模式中的科学教育思想,活化成以不变应万变的自己所特有的“模式”。对此,吕老早有精辟的论述:“……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活”,是语文教学的至上境界,也是语文教改的终极目标。广大语文教师还有好多东西要学,语文教改的路还很长很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